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2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目录》显示,在油气类技术中,10项油气勘查技术、10项高效开采技术、9项综合利用类技术、7项绿色低碳技术(本文略),以及4项数字化智能技术(本文略)入选。
01. 油气勘查技术
适用范围:岩性地层油气藏、成熟盆地精细勘探、前陆盆地、叠合盆地中下组合等领域。
基本原理:基于时空规则的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在数字化地震队和高效采集现场质控系统的配合下,通过使用更多的震源同时采集,在不影响勘探效果的前提下,有效提高采集工效,大幅压缩采集周期、有效控制成本,实现大规模宽方位、高密度勘探。
工艺技术或装备:1. 基于自主仪器G3i的动态扫描技术;2. 轨迹导航技术;3. 作业方案优化设计技术;4. 可控震源高效激发噪音压制技术;5. 实时质量监控与管理技术;6. 地震采集工程实施模拟技术;7. EV56高精度宽频可控震源。
推广前景:该技术通过提高海量数据采集质量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大幅度提高油气的预测精度和工作效率,是未来复杂区油气藏勘探开发发展方向。
适用范围:石油与天然气能源勘探、矿产地质探勘、环境监测、天然地震监测、工程勘探等领域范围。
基本原理:一是节点仪器基本原理。节点仪器的核心部件包括:数据采集电路、存储和控制电路、通讯和接口电路以及GPS授时电路等。二是节点勘探工作原理。在地震勘探中,当激发源产生下传信号,经地下反射回传到地面后,布设在地面的节点仪器接收回传信号。
工艺技术或装备:1. 节点数据高效下载技术;2. 节点数据切分与合成技术;3. 节点工作状态质控技术;4. 节点炮集质控技术;5. 节点共接收点道集质控技术;6. 节点连续记录质控技术;7. 有线与节点数据融合技术。
推广前景:该技术有效提高了地震采集施工效率,拓宽了地震资料频带,提高了深潜山及内幕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及成像精度,为石油物探行业降低勘探成本、解决复杂地区勘探问题提供了设备保障,将在未来油气资源勘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适用范围:致密砂岩气地震储层预测。
基本原理:一是通过地震波形动态聚类分析,建立地震波形结构与高频测井曲线结构的映射关系,提高反演结果的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二是分析地震响应特征,找出含气规律,正演模拟确定煤层影响范围,运用子波分解去除煤层影响,构建目标特征曲线,采用神经网络模拟技术建立地震的低、中、高频带信息与目标特征曲线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利用分频反演技术预测砂体。三是根据岩性组合特征,综合考虑气层厚度、气层孔隙度、气层含气饱和度和上覆干砂岩厚度等引起AVO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正演分析影响因素和P、G属性关系,确立P-G量版,定量预测致密气分布范围和规模。
工艺技术或装备:1. 高分辨率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2. 去煤层强反射和相控分频反演技术;3. 基于四要素分析的AVO定量解释技术。
推广前景:该技术能够使预测精度由砂层组提高到单砂体,同时精确刻画含气砂体范围,实现增效与降本的统一,为我国致密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适用范围:海洋油气勘探、地质调查。
基本原理:将人工激发的地震波穿过海水进入地层,从各岩石层反射回不同特性的反射波,被物探船采集装备记录并通过高性能计算机处理、分析、判断地质情况,进而寻找可能含有油气构造的过程。
工艺技术或装备:1. 高灵敏度低频拖缆检波器;2. 发泡式固体拖缆制造技术;3. 采集传输一体化技术;4. 相控阵检波器组合技术。
推广前景: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海洋地震成像品质,提升勘探开发地质油藏目标的探测精度,为海洋油气勘探提供装备支撑,助力中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走向深水深层。同时,也可应用于地震勘探和地球物理科学考察等方面。
适用范围:煤层气勘探开采。
基本原理:一是根据煤层气电法勘探所需要的电性参数,研究从频率响应和冲激响应得到地球物理参数的方法。二是基于伪随机序列和相关辨识方法研制了发射机和接收机。发射机发送大功率的伪随机序列,其中伪随机序列的功率、周期和长度等参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接收机主要完成数据采集和实时存储处理的任务。三是根据获得的数据判断仪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而对仪器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形成可靠的数据处理流程并研制出成熟的发射、接收仪器。
工艺技术或装备:1. 野外工作时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开独立工作,采用高精度GPS结合恒温晶振(OCXO)实现了收发同步,同步精度优于±50ns。数据采集记录前通过手机端或PC端实时预览各通道电压波形,波形正常后再记录至TF卡。2. 大功率发射机波形发生的关键部件是全控H桥,通过两方面措施来保证H桥的安全:一是在H桥的驱动电路中加入适当的死区时间;二是在H桥的供电输入端加入快速过流保护电路,发生过流事件时,过流保护电路通过FPGA器件立即关断全部MOSFET的输出,实现H桥的快速保护。3.自主研制的电法发射机、多通道电磁接收机。
推广前景:该仪器可以有效去除随机噪声,具有抗干扰、效率高、获得的信息量丰富等优点,能够提高勘探精度,圈定煤层气有利区块。同时,在煤层气井压裂监测领域进行实地采集分析,为增产提供有利保障
适用范围:国内外含硫、高含硫及常规油气田。
基本原理:针对高含硫深井固井技术难点,全面优化固井施工动态模拟软件及施工参数,创新固井工艺,制定相关标准和设计准则,建立固井水泥浆抗污染单因素评价方法,探索水泥浆接触污染机理,形成高效抗污染隔离液技术,研发适合不同工况的300℃以上抗高温硅酸盐水泥浆体系、赤泥-矿渣-废弃钻井液特种水泥浆体系和高强韧性水泥浆体系,细化水泥环抗腐蚀和密封完整性评价,系统集成了高含硫深井固井关键技术,保证高含硫深井固井施工安全和长效密封完整性,助力安全、高效、绿色开发。
工艺技术或装备:1. 固井工程力学优化设计技术;2. 固井工艺技术;3. 高效抗污染隔离液技术;4. 高强韧性水泥浆技术;5. 固井水泥环抗腐蚀性能评价技术。
推广前景:该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施工事故发生,降低施工成本,对提高固井质量,保证固井安全,实现含硫深井超深井长期性安全、效益、绿色开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适用范围: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的窄陡型向斜以及其他高陡构造地区的水平井钻探。
基本原理:该技术通过对窄陡型向斜水平井地质导向难点的分析总结,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建立精准的速度、构造、倾角、厚度等基础地质模型,对已钻井的地层特征进行正演,提取自然伽马等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应用提取的随钻曲线,对新钻井的随钻曲线,结合基础地质模型进行反演,根据实钻情况不断更新迭代基础地质模型,同时结合地层岩性变化特征,进行元素成像,准确识别地层位置,提高水平井目标层钻遇率,充分挖掘页岩气等油气资源。
工艺技术或装备:三维地震解释、正演、反演、元素成像技术。
推广前景:该技术涵盖了地震、地球物理、构造、地质等专业,在实现软件集成、智能化基础上,可广泛应用于川渝以及黔北地区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同时,也可应用于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和煤层气等资源的勘查开发。
8、非常规油气定测导一体化技术
适用范围:煤层气、致密气等陆地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基本原理:通过精确井眼轨迹设计与控制工艺、随钻测井技术以及实时数据传输技术,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前优选轨迹,在井眼轨道控制过程中,利用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将获得的随钻实时地层参数传输至资源开发相关部门,指导作业现场,保持实际井眼轨迹在资源储集层中,实现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
工艺技术或装备:1. 近钻头测量技术;2. 随钻方位伽马测井技术;3. 地质导向技术;4. 小尺寸井眼旋转导向技术。
推广前景:该技术可有效提高非常油气资源的钻遇率,提升开发效果,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有效动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的非常规油气开发中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适用范围:含气页岩
基本原理:一是现场解吸。采用全自动现场解吸装备,实时记录解吸气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获得解吸气量及通过USBM直线法计算损失气量;二是等温吸附(重量法)。使用悬浮天平测量不同温压条件下样品及其吸附量的重量,采用三元langmuir模型将过剩吸附量校准为绝对吸附量,推算得到兰氏体积和兰氏压力两项参数;三是核磁共振。通过建立弛豫时间T2、信号强度与甲烷状态、含量等参数的关系,反演计算得到甲烷吸附气游离气比例等参数;四是氦气法孔隙度。采用波义耳定律单室法测定孔隙体积,双室法测定颗粒体积,计算得到样品的孔隙度值;五是渗透率。系统内形成一维非稳定渗流,压力脉冲穿过岩样进入下游箱,上游箱压力逐渐降低,下游箱压力逐渐升高,直至达到新平衡。计算得到被测样品的渗透率;六是含气量类比法。在已知标准区含气量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计算。
工艺技术或装备:1. 关键技术:损失气恢复技术;核磁共振模拟甲烷吸/游比技术;等温吸附三元langmuir模型数据处理技术。2. 关键装备:页岩气/煤层气移动实验室;页岩气全自动现场解吸仪;自动恒温罐;新型降噪球磨机;核磁共振温压联用仪;氦气法孔隙度测定仪;脉冲法渗透率测定仪;高温高压等温吸附仪(重量法)。
推广前景:该套系统通过自动计量,有效避免手动法人工读数产生的误差。通过24小时温度、压力监控,实现了对气体体积的高精度校准。与传统的手动法比较,所测结果使得解吸气量增加6%~30%,损失气量增加5%~25%,能够有效增大页岩气可采资源量覆盖面积,为页岩气资源评价和储量核算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同时,也为煤层气、致密气的含气量测定提供借鉴。
02. 高效开采技术
适用范围:油田分层注水。
基本原理:该技术将流量压力监测、控制、通信等模块集成于井下智能配水器中,以电缆作为井下智能配水器供电及通信的载体,通过地面控制箱向井下智能配水器发送控制指令、接收回传数据,实现油田注水井井下分层数据的连续监测及实时调控。
工艺技术或装备:1. 井下数据采集及实时调控技术;2. 井下长距离载波通信技术;3. 地面无线远传控制技术。
推广前景:该技术实现了注水井分层参数连续监测及调控,可大幅提高测试效率,使注水合格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并为精准挖潜提供连续监测数据。随着油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不断深入,该技术将逐步替代传统分注技术,为精准挖潜、生产集中控制、人员结构优化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应用前景。
适用范围:页岩气、页岩油、致密气等非常规油气水平井压裂。
基本原理:通过优化簇间距、连续加砂、暂堵转向、石英砂替代陶粒等技术,确保压裂形成复杂缝网,有效缩短基质到裂缝的距离,确保足够的导流能力,从而提高单井产量和采出程度。
工艺技术或装备:1. 关键技术:页岩压裂模拟技术;密切割多尺度裂缝网络导流能力优化建模技术;压裂参数协同优化技术;石英砂替代陶粒技术;高效多簇射孔与桥塞泵送联作技术;可重复利用压裂液技术;滑溜水高强度连续加砂技术;多粒径复合暂堵转向技术。2. 关键装备:高效连油多簇射孔工具;模块化等孔径分簇射孔器;插拔式井口装置;可视化泵送系统;高压远程投球装置。
推广前景:通过该技术实施,形成“水平井打井+大井从式井+体积压裂”模式,打开致密气高效开发新局面,通过3年时间建成30亿立方米年生产能力,5年累计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可推广应用至页岩油、致密油、致密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领域。
适用范围:油藏温度小于95℃,地层水矿化度低于5万mg/l(钙镁离子含量低于3000mg/l);地层原油粘度小于2000mPa.s。
基本原理:通过引入抗钙镁聚合物增粘剂,利用含有纳米材料的增粘剂降低钙镁离子活性,抑制钙镁离子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不利影响,提高聚合物驱油体系的粘度和长期热稳定性。
工艺技术或装备:1. 抗钙镁聚合物增粘剂;2. 增粘聚合物驱油体系;3. 矿场实施方案。
推广前景:该技术可在我国东部胜利、大港、中原、华北、江汉等老油田推广应用,覆盖地质储量4亿吨,预计增加可采储量3000万吨,为东部老油田增储稳产发挥重要作用。
适用范围:稠油油藏,特别是针对多轮次吞吐后期、强边底水、薄互层、敏感性等蒸汽吞吐无法实现效益开发的稠油油藏。
基本原理:在稠油油藏注采井中注入降黏剂,降黏储层中稠油的黏度,提高稠油流动性,使其在井底压差下能够流到采油井,并开采到地面。
工艺技术或装备:1. 稠油致黏机理与降黏剂设计;2. 高效降黏剂吞吐技术;3. 井组引效驱油和井筒举升工艺技术;4. 水力脉冲协同降黏解堵技术。
推广前景:该技术可有效解决稠油高耗能低效益开发问题,接替稠油蒸汽热采开发,大幅度提高稠油采收率,推动稠油油田高效开发。蒸汽热采转向降黏冷采后,可降本50%以上,同时减少CO2的排放量。因此,本技术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适用范围:密油气、非常规油气等各类油气藏压裂。
基本原理:通过攻关地质工程综合甜点评价技术、非均质储层裂缝扩展模拟技术、压后裂缝诊断技术、产能预测、生产动态拟合及动用程度评价等技术,建成集地质建模、天然裂缝建模、地质力学建模、可压性评价、压裂裂缝模拟、油藏数值模拟产能评价、基础数据管理和智能分析与一体的压裂优化平台,创新形成了适合于不同类型储层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关键技术,根据综合储层描述、裂缝建模、力学参数预测等结果,开展差异化压裂方案设计,理念由单井、单段的压裂提高采收率,向提高井、平台、区块整体采收率发展,同时结合工程参数及后期生产动态数据综合评价,提高储层再认识程度及工程工艺的适应性,建立以压裂实现非常规储层效益开发为目标的“逆向设计、正向实施”的一体化压裂设计模式及设计流程。
工艺技术或装备:1. 优质储层裂缝、地应力测井识别与定量评价技术;2. 三维“甜点”识别与多尺度裂缝地球物理预测技术;3. 高精度三维地质构造与属性建模技术;4. 基于测井的综合“甜点”高精度评价技术;5. 三维非均匀裂缝扩展模型及数值模拟技术;6. 压后效果综合评价及动用程度评价技术;7. 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优化设计平台;8. 多功能压裂液体系。
推广前景:十三五期间,中石化页岩和致密油气新增探明储量与常规油气相当,是“稳油增气”的主力军。由于致密非常规储层类型多样、局部构造应力场复杂、裂缝空间分布非均质,压裂求产已常态化,传统接力式压裂有效率低,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提高单井产能势在必行。该技术在解决复杂低品位油气藏经济有效开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适用范围:油气资源采矿及综合利用。
基本原理:在广泛调研基础上,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开展南方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多重非均质性研究,分析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吸附/解吸特征及规律,明确页岩气多尺度介质流动机理,研究页岩气分段压裂水平井试井解释方法,进行页岩气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评价及预测。根据页岩气井产气产水规律,建立气井全生命周期页岩气井分类产能评价方法,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分段压裂水平井开发的产能评价技术方法。
工艺技术或装备:1. 海相页岩气试井解释技术;2. 海相页岩气井数值模拟技术;3. 海相页岩气多段压裂水平井产能评价技术。
推广前景:该技术在涪陵页岩气田、威荣页岩气田及威远页岩气田进行了应用,有效支撑了涪陵气田累计建产能100亿方,累产气达416亿方,有效指导了四川盆地及周缘江东、平桥及威荣等六个区块页岩气开发,为我国页岩气开发提供了借鉴和示范,可在全国类似的页岩气开发中推广应用。
适用范围: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采工程。
基本原理:通过建立针对性内幕刻画方法和水线均衡推进控制方法,揭示高含硫气田硫沉积分布规律,攻关隐患治理、安全管控、环保减排和高端抗硫大型装备与仪器的设计、加工、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配套增产对策及工艺,实现低品位储层分类有效动用及气田控水治硫,延缓递减,保障气田安全平稳运行、绿色低碳发展。
工艺技术或装备:1. 超深高含硫气藏低品位储层有效动用技术;2. 超深高含硫气藏控水治硫稳气技术;3. 高含硫气田开发全流程安全环保技术;4. 高端抗硫关键装备及仪器。
推广前景:该技术可推广应用于国内外其他类似含硫气田的开发,为我国高含硫油气资源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阔。
适用范围:枯竭砂岩气藏综合利用。
基本原理:针对储库安全运行要求、管柱完整性及耐压等要求,设计长效安全注采管柱,保证储气库的安全运行。针对储气库运行调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模拟等问题,建立储气库注采系统模拟与优化运行,指导储气库的单井合理配产和气库的整体运行调配。枯竭砂岩气藏长期生产后严重亏空,针对施工中堵剂易漏失,射孔井段跨度大的难题,创新形成了负压多裂缝巨厚层长井段井筒封堵技术,解决封堵后的储层、管外、井筒的高强度长期密封难度大的问题。
工艺技术或装备:1. 超低压井注采投产储层保护技术;2. 长效安全注采管柱;3. 储气库注采系统模拟与优化运行;4. 长井段井筒封堵技术。
推广前景:该技术充分利用原有油田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降低输气干线投资和输气成本。建设的储气库具有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以及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重要功能,成为构建国内多层次储气体系的关键基础设施;有效缓解冬季天然气供需矛盾,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在枯竭气藏改建储气库建设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适用范围:超深低品位非均质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
基本原理:构建了超深海相碳酸盐岩可压性定量化评价方法,开展了超深海相碳酸盐岩系列降破配套工艺研究,形成了基于可压性评价的差异化降破工艺技术。建立了非均质碳酸盐岩定点分段优化设计方法,开展了多级油管滑套定点分流技术研究,形成了长井段碳酸盐岩定点分流酸压工艺。建立了纵向分层酸压优化设计方法,研发了超深含硫气井双封隔器测试管柱,形成了超深层非均质碳酸盐岩超高压分层酸压技术。最终集成可压性定量评价、差异化降破、长井段定点分流改造、纵向大规模分层改造,形成了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的差异化定点酸压技术。
工艺技术或装备:1. 超深低品位碳酸盐岩差异化降破工艺技术;2. 超深层非均质碳酸盐岩超高压分层酸压技术;3. 超深水平井长井段定点分流酸压技术。
推广前景: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勘探潜力巨大,其中6000m以深的超深层占主体。该技术将为该类资源勘探评价和开发动用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适用范围:致密砂岩油气、页岩气,碳酸盐岩油气等国内外大部分油气田。
基本原理:一是金属基可溶材料研制基本原理:进行高强度配方设计,开展合金元素配比优化实验,优选出钇和钆两种稀土元素,控制加入比例,提高材料的强度及高温力学性能。进行可控溶解配方设计,选用Ag、Cu、Fe、Zn、Mo和In等金属元素掺杂于主体材料之间,使得镁合金内部驱动力不同实现可控溶解。采用预制中间合金技术降低熔炼温度,解决了棒料挤出易开裂、良品率低的问题。二是聚合物基可溶材料研制基本原理:根据产品强度与模量要求,加注β-(3,4-环氧环已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玻璃纤维,研究保温制度,确定挤出工艺参数,使得产品抗拉强度相比改性前提高45%。研制出适用于65℃-140℃均可降解的聚合物棒料。最后再采用甲基肟硅烷和烷氧基硅烷表面改性,使得该材料在130℃、20%盐酸中耐酸时间提高2.5倍。
工艺技术或装备:1. 高强可溶合金材料的成型加工技术;2. 高强可溶聚合物材料的成型加工技术;3. 耐酸可溶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4. 石油行业用可溶产品的研制及功能拓展。
推广前景:该技术的研制及示范性应用,对其它新型井下工具的研制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特别是研制的耐酸可溶材料的耐温能力填补了国外高温140℃-180℃的缺口。耐酸可溶材料在残酸中、泥浆中或者高矿化度盐水中均具有溶解可控的特点,在所有先导试验中通过通井检测或者提出井下工具后观察溶解情况,均显示无遇阻或者溶解后无残渣。采用该材料研制的相关石油井下工具及可生物降解暂堵剂有效降低了施工井复杂情况发生概率,减少了潜在修井作业费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03. 综合利用技术
适用范围:油田、炼化企业堆存及新产生的大量油泥砂废弃物。
基本原理:向含油污泥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和化学药剂(如表面活性剂和碱等),表面活性剂分子集聚形成胶束,把油脂类污染物吸附到胶束内部。在加热搅拌下,使化学药剂与油分发生卷起、乳化、溶解、增溶作用,改变含油污泥中油/液和油/泥相界面的性质,进而在流体作用下使油分从泥沙表面洗脱剥离,再通过沉降、离心、旋流等工艺进行油/水/泥三相分离,达到对油泥砂中油的回收处理。
工艺技术或装备:1. 油泥砂表面油污高效剥离;2. 油泥沙内部残油降解;3. 油水砂三相分离;4. 油泥沙生态船装备。
推广前景:该技术所使用的全湿法协同微生物的生态治理方案,将碳排放量减少 50%以上,是回收污油、综合利用污泥,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适用范围:含硫化氢油藏原油的硫化氢脱除及原油提质。
基本原理:根据气液平衡原理,降低原油中轻组分的分压,从而实现原油轻重组分的分离;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向原油中通入天然气,硫化氢气体更容易溶于天然气中,从而实现从原油中脱除。
工艺技术或装备:'1. 负压气提法脱除硫化氢技术;2. 原油稳定技术。'
推广前景:该技术可降低硫化氢逸散及腐蚀风险,确保原油输送、处理、储运全过程安全运行,实现高含硫化氢超稠油藏的开发动用。技术已成功在西北油田分公司7座大中型站场推广应用,还可推广应用到国内外含硫化氢原油区块。
适用范围:地表植被丰富、建筑物密集、生态环境敏感、开挖建设困难的埋地非金属管道或铸铁管、陶土管等脆性管材的非开挖换管应用。
基本原理:以待更换的旧管道为通道,通过胀管头的径向力挤压破碎旧管道,旧管道碎屑被外挤压到周围的土壤中,形成空腔通道,同时拉入一条新管道的换管技术。
工艺技术或装备:1. 埋地管道非开挖原位更新力胀管头学分析计算方法,为一次施工长度和设备拉力工艺参数计算提供了理论支撑。2. 复合型胀管头和防滑脱钻杆,解决了胀管器与管线接头发生断裂,以及夹持器与钻杆拉拔过程滑脱问题。3. 高轴向拉伸强度柔性复合输送管,避免了柔性复合输送管在非开挖原位更新施工过程中断裂。
推广前景:该技术拓展了管道非开挖技术应用领域,适用于油气田DN50-DN500mm管道非开挖原位更新,为不破坏地面植被和建筑物,节约开挖施工时间,减少管输损失,降低工程造价提供了一种绿色施工技术,在塔河油田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同时为国内外同类失效非金属管道更新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与支撑。
适用范围:油田作业被污染原油的脱水处理。
基本原理:利用超声波处理技术和高频电处理技术处理强乳化原油,在超声的热作用、空化作用、振动作用下乳状液中的水滴及杂质不断向波腹或波节移动、聚集/碰撞,生成直径较大的液滴,促进被污染原油的快速破乳脱水。利用高频电形成的脉冲电场,将被污染原油中的微小水滴静电极化,在静电引力作用下加速微小水滴的聚集。
工艺技术或装备:1. 高频聚结脱水装置;2. SV型静态混合器以及加热炉;3. 缓冲罐;4. 提升泵。
推广前景:该技术采用超声波、高频电处理技术,实现了被污原油的经济处理和资源高效利用。随着国内油田开发的推进,采取措施作业后形成的被污原油处理更加困难,采用该技术能很好的解决各类被污染原油经济处理难题,在国内其它油田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适用范围:国内页岩气田。
基本原理:在同一地区部署大批平台,每个平台集中部署大批相似井,使用一台或多台钻井(压裂机组),应用标准化的装备或程序,以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进行钻井、完井、地面工程建设的一种高效低成本作业模式。
工艺技术或装备:1. 井工厂优化部署技术;2. 钻井井工厂技术;3. 试气井工厂技术;4. 地面工厂井工厂技术。
推广前景:该技术可降低完井周期、单井土地使用面积,节约单井水基钻井液,建立完善了“井工厂”开发相关规范标准,为非常规页岩气产业降本增效、加快推动我国非常规页岩气开发提供规范保障,具有广阔推广前景。
适用范围:国内页岩气田。
基本原理:在页岩气水平井多段压裂施工中充当“人工”井底,实现井筒临时隔离,以便于地面设备将高压液体传导至地层,实现页岩储层裂缝的开启和扩展延伸。通过采用特殊的可溶材料,桥塞能够在压裂施工后自动溶解于井筒液体中,减少钻塞施工环节,实现页岩气清洁、低本、高效开发。
工艺技术或装备:1. 高强度可溶材料溶解速率和强度控制技术;2. 全可溶桥塞结构设计及桥塞性能测试技术;3. 页岩气全可溶桥塞现场配套施工技术。
推广前景:中国页岩气资源量丰富,资源量为 80.4 万亿立方米,储量世界第一。该技术做到从材料到设计,从设计到制造的突破,实现全产业链的自主化,对于支撑国内页岩气高效开发起到重要作用。
适用范围:国内页岩气田。
基本原理:建立页岩气井统一临界携液模型,实现页岩气井“全井筒+全过程”的积液状况诊断和预测;以地层能量供给是否满足排采工艺举升要求为关键,建立采气工艺实施最小流压准则,结合地层生产压力衰减预测,建立工艺效果预测方法,明确不同区域气井不同阶段采气工艺优选对策,实现页岩气井采气工艺的分类优化设计;针对页岩气井特殊的井口、井下管柱结构以及施工工艺,形成页岩气井全周期排采技术系列,为页岩气井排采提供高效手段。
工艺技术或装备:1. 页岩气水平井井筒流动特征判别方法;2. 页岩气井采气工艺优化设计方法;3. 页岩气井全周期排采技术系列。
推广前景:该技术有力支撑了页岩气的稳产与增产,为科学规划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工艺方案和最大限度提高气井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同类页岩气井的开发提供借鉴作用,推广应用前景广泛。
适用范围:油气田开发及油田环境保护领域。
基本原理:借助动力学模拟计算及电子顺磁共振波普,研究关键离子的降粘规律,明确降粘因子降粘机制。根据关键因子的降粘机制,充分考虑油田配注用污水含多种金属离子、高含油、高悬浮物、高矿化度特征,优选合成靶向处理剂的主链及所嫁接的官能团,开发出适应于油田配注水的靶向处理剂。根据污水中关键降粘离子的降粘机制,开发联用处理技术,并将靶向处理剂及联用技术有效耦合。
工艺技术或装备:1. 二价铁离子靶向处理剂;2. 高效环保配注水处理技术。
推广前景:目前,采出水经处理后进行配注而导致的井口注聚液粘度下降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油田发展的一大难题。该技术可确保井口配注液粘度稳定,大幅降低聚合物干粉用量。同时,全程无二次污染物产生,促使污水有效资源化利用,为油田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适用范围:深层和超深层气田、高含硫气田、生物礁气田。
基本原理:建立超深层生物礁内幕精细刻画及表征、地层水分布及剩余气评价技术部署开发调整井,以提高气藏储量动用率;建立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底水气藏水侵评价及稳气控水技术,实现产水井“三稳定”生产;建立高含硫底水气藏稳产工艺,实现超深高含硫气井井筒环空堵漏及精细解堵等,保障气田安全高效生产。
工艺技术或装备:1. 超深高含硫气藏剩余潜力精细描述与动用技术;2. 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底水气藏控水技术;3. 高含硫底水气藏稳产工艺关键技术。
推广前景:该技术通过储层精细描述及综合评价,为优选滚动开发建产区提供技术支撑,对同类气田开发生产具有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和万普隆能源公司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我们联系 ,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