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层气的探索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目前已在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建成了两大基地,但商品气量始终增速不大,连续三个五年规划都没有实现目标,国内煤层气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向工程院申请了《我国煤层气有效开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充分聚焦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重新凝练基础科学问题;提出如何建成煤层气大产业的途径和如何建立煤层气有效开发的技术路线;提出建成煤层气大产业的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到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中石油煤层气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万普隆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和重庆非常规油气研究院等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5月21日,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上述9家从事煤炭瓦斯综合治理和煤层气行业的单位,召开《我国煤层气有效开发发展战略研究》推进研讨会,会议聚焦制约我国煤层气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基础理论到开发工艺技术的剖析,从现场调研到室内文献调研,从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到煤层气地面开发,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达成我国煤层气年产几百亿方甚至上千亿方的大产业目标建言献策。

会上,公司总裁潘军结合多年来的行业实践提出:煤层气地面抽采要与煤矿采煤相结合,利用煤矿采煤过程中应力释放而带来渗透率显著改善,走气煤一体化开采之路,将极大地提高煤层气开发的综合效益,为我国煤层气有效开发的可能技术路线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与会专家还对煤层气开发的经典理论和压裂增产改造工艺等进行了质疑和反思,如:美国提出的“排水-降压-解吸”理论即使在美国也不是普遍成功,在美国还有很多煤层气资源没有开发或开发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案例报道相对较少。在中国,按美国的理论走过了几十年时间,目前年产量仍不足70亿方。由于渗透率低甚至极低,压裂裂缝长度受限,降压难度大,导致单井产气量低甚至非常低。另一方面,大量的煤矿采煤和地面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实践表明我国80%以上的煤层是不含可动水的,这些煤层气资源的开发显然无法遵从“排水-降压-解吸”这套理论,如何开发和利用这部分资源,破解当前煤层气行业低迷的局面,需要从基础理论、产气机理等入手,形成新的技术路线和配套的开发工艺技术,走出一条全新的煤层气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