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是青山,黄是丘陵,千里跨度,皆为龙的血脉。
盛夏之时,万普隆工会慰问组从总部出发,看望基层一线的项目部和作业队。从巴蜀大地到三晋热土,从绿荫叠嶂到漫天尘沙,一路走来,轻舞飞扬。从项目部回来好久,那些音容笑貌仍然时时回荡在我们眼前。

在“为祖国加油、为民族增气”的道路上,辛勤的万普隆人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为中国油气大厦持续不断地夯实根基……
青山掩映,农家里的作业队
西南一带富含天然气资源。排采事业部的几支作业队集中在川渝黔。通讯录上,作业队的地址一般精确到村。
从公司总部出发,下高速,入村舍,乡间小路七拐八绕,慰问组很快就到连油项目。刘学峰带领作业队十几个人租在一户明亮的农家小楼。每个房间住了三四人,让小楼显得很是拥挤。他们干的是风险性极大的连油作业,生活却如流水一样平淡。 
今年夏季,川渝一带热浪逼人。虽然早出晚归,日常忙碌,他们却不但自己生火做饭、浆洗衣服,还保持收拾环境的工作习惯,在农村搭建起办公区的样子,让日子过得井井有条。一道道工作指令穿过崇山峻岭,在这里变为现实。
更多作业队没有选择,只能随遇而安,在靠近气井平台的农舍中寻找居住环境。
严巨强的作业队,分布于野营房和农家两处,环境阴暗,陈设简陋。从村里到镇上买菜不容易,他们就借办事之机,用皮卡车一次性买几天的菜。也不能买太多,因为没有冰箱,菜容易坏。炎热气候让人极度疲惫,往往回到宿舍倒床就鼾声如雷,常常忘了冲个澡。农村条件差,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用一个简易厕所,有的还是旱厕,天热起来味道更浓。

(在乡村小路上,追逐梦想)
每个作业队的宿舍,大白天都有人呼呼大睡。不必奇怪,队长们会小心地提醒你,不要打扰他们。因为甲方要求我方24小时巡逻,他们都是夜间值班人员,非常疲劳。
项目人员集中还可以统一调配,分散居住,补给更困难。比如临兴项目,跨度山西临县和兴县。项目部50多人广泛分布在17处驻井点,少则两三人,多则四五人。人多集中开伙,人少就自己动手。忙工作错过饭点,饱一顿饿一顿是常事。
离紫金山项目最近的一处巡检点,从项目部出发,最快也要开一个多小时。我们的商务车跑大道尚可,顺着路旁70度斜坡往上爬就有些吃力。连续拐弯,小心翼翼压过深深的车辙,中途不断被大货和越野车隆隆掠过,扬起漫天黄沙。
就在这样人迹罕至的黄土坡上,有一个孤零零的巡检点。4位质朴的员工,与遍地的骆驼刺一起,守候着4台抽油机的白天、黑夜与黎明。 
慰问组到达临兴项目,主动要求与项目部一起居住。宿舍就在马路边。夜里,大货车一辆接着一辆,如同火车般咣咣咣开过,通宵不断,震耳欲聋,大地颤抖。项目负责人秦波波不好意思地解释,宿舍在干道边,主要是交通方便,而他们都习惯了……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年
乍看项目部人员,每一位都皮肤黝黑、敦厚朴实,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额头上的皱纹沟壑起伏,很容易让你对他们的实际年龄产生误解。其实,从管理层到普通人员,项目部的人员都年轻。
煤层气项目经理秦波波、岳维俊都不过三十多岁,邱建杰还是90后,还有一批00后管理人员。就连身为煤层气事业部副总的刘江峰,也不过37岁。 
(秦波波与秦波,名字和气质都那么像) (孙睿康已经成为中生代主力)
长期户外作业,紫外线照射,加上风霜洗礼,日晒雨淋,让他们有了与同龄人不一样的成熟。“这或许就是油气工作者独有的肤色吧”。说这话的是孙睿康,一位知识丰富、思维敏捷的90后项目副经理,同样黑黝黝。
万普隆蓬勃发展的重大形势,给年轻人脱颖而出提供了最好环境。公司非常重视宜川项目,特意分来了十多名大学生。他们的项目经理陈含军,只比他们早来三年。
邱建杰大学毕业就到万普隆,工位编号是个位数,9年与公司同甘共苦,早已经凤凰涅槃。如今,他管理晋西北和晋东三个项目部,今年就创造产值3000万元,常常忙得脚不着地。只要扎根现场,能够吃苦,善于动脑,万普隆让任何人都有发挥才华的空间。
秦波波来公司7年,指挥50多人的队伍,管着跨度数百公里的110多口气井。兵撒千里,如何做到人心不散?
答案就在项目部人员抖擞的精神里,在现场工位整齐分类规范的管理中,在制度完善企业文化醒目的环境上。

排采二部中心经理兼技术部副经理何日升硕士毕业后就扎根现场,深耕一线8年,从基层实习生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参与各大非常规天然气项目,成为难采剩余油气开发者的实践者。
他理论知识丰富,擅长培训与讲解,善于化繁为简,抓住实质。连续6年培育几十名应届大学生,为公司的人才梯队建设做出贡献。在他的带领下,海坝页岩气精细排采项目不但在川南扎根,还朝着标杆的目标大步迈进。
今年7月大学生在公司总部集中培训,何日升百忙之中被抽调回总部担任讲师。他凭着娓娓道来的讲课风范,牢牢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培训结束,他马不停蹄带了20多名大学生穿过蜿蜒逶迤的盘山路,回到迷人的海坝项目,跟他在青山绿水中一起创造未来。 
在富顺县慰问时,副经理黄强提醒一定要去看望余传润的冲砂组:他们特别辛苦。冲砂组工作周期短,干完一处就要像燕子衔泥一样搬家。
我们赶到冲砂组时,余传润正组织三人小组给捕屑器更换阀门。赤日炎炎,他们大汗淋漓,浑身湿透,如同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却依然干得热火朝天。谁能想到,余传润之前只是一名普通司机,通过自学成为一名成熟的班组长。只要肯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
荣誉镌刻永恒,时代铭记光荣
没到临汾排采项目之前,就听说这个项目管得好。
到了项目,果然感觉不一样。桌椅整整齐齐,床铺干干净净,再多的被子也叠放有序。会议室规规矩矩,项目名称醒目,给其他项目提供了样本。厨房设施一应俱全,甚至后院还养了鸡、鹅等家禽,用以接待客人和项目内部食用。 
临汾排采项目以管理严格著称。项目经理岳维俊,一个在本地生活了15年的年轻老同志,之前在中石油工作多年,现在服务中石油,当了甲方又当乙方,管理经验丰富。如果员工不按照公司和项目制度执行,他就刷黑脸,罚款不说还让写检讨、念检讨。别人不懂的地方,他则亲自示范,让别人知道怎么做。
严格管理带来战斗力。因为每次他们都认真准备,积极训练,临汾排采项目获得的荣誉非常醒目。今年,他们在甲方组织的技能比武和HSE监督管理与应急处置大赛上,先后获得HSE团体一等奖、技能比武团体二等奖、个人一二三等奖,共获得奖励25000元,其中洗衣机就奖励了4台。项目部连续两年被中石油评为QSHE先进承包商,岳维俊连续两年被评为QSHE先进个人。为了备战3月和6月的两场比赛,他组织团队连续训练4个月不休息,最终从七八家承包商中脱颖而出,获得荣誉。他很自豪,“这些荣誉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为投标加分,值!”

就是这样一位硬汉,两年前刚进入万普隆接手项目现场工作时,也曾面临极度困难。人少,任务却不减少。好强的他,硬是带着4人巡检300多口井(其他人员入场证未办下来),漫山遍野跑现场,也整宿睡不着觉。山沟环境艰苦,留不住人,“山清水秀,一看就够”。他把20多项制度灌输到项目部每一个人,“让执行标准成为习惯”张贴于墙,做到家喻户晓、烂熟于心。 
从最初5人发展到今天33人,与周边各方面关系处理到位。眼瞅着项目部一天天变好,岳维俊在欣喜之余,不忘念叨,“等到三年合同签了,要购买健康器材,改善大家的精神生活。”
何鹏程,这位皮肤黝黑、形体壮实的大汉。我们赶到现场时,他正手持对讲机,专注地盯着监控观察压力,用沙哑的音调发令。全然不顾汗水将工作服湿透,脸上挂满汗水。现场不仅天气热,沟通任务量也很大,话说多了,嗓子也就哑了。
7月22日,他们3人在最热的时候进场装卸设备,加班人员最多16人,现场一片火热。为了满足甲方要求,8天抢完了20天安装流程任务,方法就是以空间换时间,简单说就是天天熬夜。有时候因为通宵干活忘了打卡。现场没有休息,中午都是换着吃饭。 
正当我们慰问时,排采一部副经理黄强到现场检查。他看表格,查数据,嘴边挂着一句“不要着急”,给人感觉就是一个稳。现场甲方多,川气、重页司、浙油、贵页司。对方指名道姓要他守着。他也就一天到晚跑现场,和甲方沟通,多平台协调。
任务预计明年初结束,他们还要“早八点到晚八点”干很长一段时间。作业队本来住7人。为了省房租,附近三个平台的十多人挤在一起。项目有2个车。黄强跑协调用了一台,另一台皮卡就合起来用,使用频率很高。
设备有折旧和摊销,人没有。产值和利润率,每一个数字都来自作业队员的汗水浇灌。
跨时空对话,历史相映照
这是一个偶然发现。
蓝焰项目、马必项目、榆社武乡项目位于晋东南,是抗战时期刘伯承的129师根据地。上党战役意义非凡。武器简陋的人民军队敢于对强敌发动战略进攻,并且完歼敌精锐之师。
临兴项目、紫金山项目、三交北项目位于晋西北吕梁山区,是贺龙的晋绥联军根据地。贺龙元帅的指挥部就在兴县,与临兴项目部近在咫尺。
毛主席说,八路军抗日,从山西搞起。80多年前,面对民族生死存亡,八路军三支主力部队,毅然从陕北奔赴抗日前线,以山西为战略重心四面展开,分别控制吕梁、五台、太行诸山脉,开展华北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救亡的大潮中挺起了民族脊梁。

(坚定的八路军战士,为国奉献的前辈)
临汾项目所在地的临汾,因解放战争中那场临汾攻坚战,威震天下。
宜川项目所在地的宜川,76年前西北野战军对国民党军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攻城打援战役。
万普隆的煤层气事业平台,也从山西起步。
每一个项目,都追随一群英烈的足迹。没有刻意,万普隆在晋陕的项目部有幸与革命前辈战斗在同一区域,迈步在同一片黄土,沐浴同一个骄阳,无意中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先辈们保卫祖国。万普隆人建设祖国。
在万普隆人的手中,源源不断的天然气从大地中有序释放,像先辈们一样满怀挚爱,充盈了中华民族的强健体魄。

(何日升,今日升,海坝的晚霞壮美)
先辈们满腔热血义无反顾,为拯救民族而流血牺牲,则给了万普隆人最大的激励和奋勇。继承先烈遗志,我们惟有默默努力,朝着同一个伟大的目标向前进。
碧血黄沙,挥洒丹心照日月。
高天厚土,扛鼎民族勇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