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此前的分析,我们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
首先,是要在所有相关方心目中,都达成对“作业对于本次培训的意义/作用何在”的共识,也就是(对老师/组织者来说)“为什么要布置作业?”以及(对学员来说)“为什么要完成作业?”
然后,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
比如,对于学员来说,核心是要改变“作业是一种负担”的观念,可以采取的措施,一种是重新定义作业,比如“一个共创的过程”、“一个改变自我的过程”,“一个改善实际工作的过程”,甚至,我们都不再使用“作业”一词,而换做其他称呼。
对班主任来说,把作业的收缴率加入到培训效果的考核指标中,在培训的工作流程中,明确作业催缴的时间点,给予班主任以切实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其掌握“如何让别人做他不太愿意做的事”的技能,都有助于改善班主任的表现。
作业本身也需要认真设计,而不是随手丢几个问题。
最重要的,是要让完成作业的过程转变为学员解决现实中具体问题的过程。这要求组织方和讲师都对学员的现实问题有真实的了解,由于和学员接触最多的是组织者(课程设计人员和运营人员),所以这是他们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因此需要探索设计特定的方法和流程。
此外,在一开始不能指望作业解决工作中的所有问题或者某个重大问题,而应着眼于更为具体的小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员对“完成作业”的认同度和成就感。所以,作业应该相对小而具体,这样也避免了耗时过长而带来的疲惫感——要立竿见影。
那么,针对一个班级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怎么办?就可以针对课程的不同知识点,或者不同的问题,设定不同的作业,而让同学自行选择完成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年人追求自我意识,他们希望自己掌控自己学什么,不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最后,如有必要,可能还需要围绕作业本身,改善其运营流程。从设计作业、到布置、到中间的催缴、到作业完成后的反馈,都需要设计特定的行为。而流程的固化,也会让学员形成习惯,减少厌烦的产生。
完整的行动计划:

要点提示:
复盘的最后一步是形成有针对的行动计划。如何做到“有针对性”,一是要围绕复盘第二步中找到的关键问题展开,二是要有明确的行动目标,通常是以动词开头的动宾短语,如上图中的“改变学员'作业是一种负担'的观念”。
我以前批改同学们的复盘作业,会发现大部分人的行动计划是一个非常长的to-do list,“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带来了巨大的执行负担。而且,各个行动之间没有关联,让人不免产生“做了这件事真有好处么?”、“这件事我已经做了,好像也没效果,其他的做不做也就那么回事吧”这样的怀疑。这是很多复盘最终效果不好的原因。
通过明确的目标指向,把相关行为聚合在一起,这样人们就会更好的意识到改变某个行为的意义。即便某个改变无法立竿见影,我们也可以聚焦在暂无效果的行为上,去调整局部,而不至于对其他工作内容带来负面影响。